成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位于甘肅省南部、隴南市東北部。成縣古稱成州,西魏置成州,明朝降州為縣。成縣下轄幅員面積1676.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57萬畝。全縣轄14鎮(zhèn)3鄉(xiāng),245個村14個居委會。成縣常住人口241587人。
成縣地處西秦嶺余脈,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冷暖適度,被譽為“隴右小江南”、“隴右糧倉”。成縣自然資源豐富,有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等,是全國第二大鉛鋅礦帶。
成縣被評為“千年古縣”,是“中國核桃之鄉(xiāng)”、“中國最佳旅居度假名縣”、“中國最美生態(tài)宜居旅游名縣”。名優(yōu)特產有成縣核桃、紅川酒、天麻等。風景名勝有西狹頌風景名勝區(qū)、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杜少陵祠等。
【行政區(qū)劃】
成縣轄14個鎮(zhèn)、3個鄉(xiāng):
鎮(zhèn):城關鎮(zhèn)、拋沙鎮(zhèn)、小川鎮(zhèn)、紅川鎮(zhèn)、黃渚鎮(zhèn)、店村鎮(zhèn)、王磨鎮(zhèn)、紙坊鎮(zhèn)、沙壩鎮(zhèn)、黃陳鎮(zhèn)、陳院鎮(zhèn)、雞峰鎮(zhèn)、索池鎮(zhèn)、蘇元鎮(zhèn)
鄉(xiāng):二郎鄉(xiāng)、宋坪鄉(xiāng)、鐔河鄉(xiāng)
【建置沿革】
成縣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域。 周文王為南國化疆,后孝王封非子于秦,養(yǎng)馬汧渭,地屬秦地。春秋時期為白馬氐國。 秦時,成縣屬隴西郡,稱下辨道。 西漢始置武都郡,以縣改屬之,仍稱下辨道。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武都郡隸屬益州刺史部。王莽代漢后,改縣稱楊德。 [14]東漢仍為武都郡,治下辨,界于隴西、武都二郡之間。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遣將屯兵下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正月,縣入魏,隸益州刺史部。 蜀漢建興七年(229年),縣復屬蜀漢。蜀炎興元年(263年),成縣為魏所有,屬雍州之武都郡。 晉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縣屬秦州之武都郡,下辨仍為郡治所。太元十年(385年),楊定稱藩,表置仇池郡,以縣入郡。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縣入宋,隸南秦州之武都郡。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446年),初置仇池鎮(zhèn),以縣隸鎮(zhèn)。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南秦州為成州,初置同谷縣。成州以西周文、武、成、康的謚法為名。《說文解字》釋“同”,為兩水會合之處,青泥、下辨兩水會合后,注入飛龍峽峽谷,同谷因此得名。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以同谷縣屬康州,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初置河池郡,以康州之同谷縣屬河池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同谷縣置西康州。貞觀元年(627年),廢西康州復置成州,以縣屬成州,隸隴右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成州為同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成州。寶應元年(762年),吐番攻陷成州治所上祿縣。州治沒吐番后,以縣入屬鳳州,為唐、蕃犬牙交錯地區(qū)。咸通七年(866年),復置成州,徙治縣東南七里之寶井堡,后徙治同谷。后唐復置成州,治同谷縣。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成州入屬北宋,治同谷,領栗亭縣。開寶六年(973年)升為團練。初隸陜西西南路,至道三年(997年),成州隸陜西路。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分利州為東西兩路,以成州隸利州西路。開禧二年(1206年),州入金朝。開禧三年(1207年),州復屬南宋。 元至元七年(1270年),并同谷、天水二縣入州,州隸陜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鞏昌總帥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成州入屬明。初隸陜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鞏昌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為縣,直隸陜西承宣布政使司之鞏昌府。 清朝時成縣初隸陜西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分陜西為左右布政使司,成縣隸右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陜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成縣仍屬之?滴跗吣辏1668年),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成縣因之。雍正五年(1727年),以天水、青石、白環(huán)三里入秦州,以階州八百戶、禮縣府城村民及西固所軍入成縣。雍正七年(1729年),升階州為直隸州,成縣始屬階州。 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成縣光復,屬中華民國,初隸鞏秦階道。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裁撤清制府、廳、州、分州,一律改縣制,并改知縣為縣知事。鞏昌府廢后,成縣屬隴南道(治天水,后改渭川道所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將甘肅省劃分為七個行政督察區(qū),成縣劃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公署駐天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劃分為八個行政督察區(qū),成縣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qū)(公署駐武都)。全縣置五鎮(zhèn)八鄉(xiāng)。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以汪川鎮(zhèn)入屬徽縣。至此,全縣四鎮(zhèn)八鄉(xiāng)。 1949年12月2日,成縣全境解放,成縣屬武都專員分署。12月下旬,全縣新建立5區(qū)48鄉(xiāng)。1955年5月1日,以西和縣紙坊鄉(xiāng)入屬成縣。1956年,以縣改屬天水專員公署。1958年3月25日全縣為1鎮(zhèn)23鄉(xiāng)。1958年7月20日,成縣、徽縣、兩當三縣合并,是為徽成縣(縣人民委員會駐徽縣城關鎮(zhèn)),屬天水專員公署。1961年12月30日,撤消徽成縣,恢復成縣、徽縣、兩當縣建制。成縣改屬武都專員公署,縣人民委員會仍駐成縣城關鎮(zhèn)。1968年8月20日,成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全縣為22個公社。至1985年,全縣設2鎮(zhèn)、20鄉(xiāng)、243個行政村,1472個村民小組。1985年5月14日,武都專區(qū)更名為隴南地區(qū),成縣隨屬隴南地區(qū)。 2004年12月,隴南地區(qū)撤地設市,始置隴南市,成縣歸隴南市轄。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成縣位于甘肅省南部的隴南山區(qū),東北與徽縣接壤,西與西和相鄰,南以西漢水為界與康縣相望,東南與陜西省略陽縣毗鄰。地處秦嶺山脈南麓丘陵河谷地帶,南北寬約55公里,東西長約52公里,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成縣屬西秦嶺余脈,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間,境內多高山峽谷,地貌特征南北為山地,中部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塊貫穿其間。
氣候 成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冷暖適度。年均氣溫為12.1℃,無霜期186天,年日照時數1468.5小時,年均降雨量581.6毫米左右,相對濕度75%。
水文 成縣境內有西漢水(犀牛江)、東河、南河、洛河等“一江三河”為主的水系。
【社會事業(yè)】
教育事業(yè) 全縣學校總數177所,教職工2737人,在校學生數48425人。其中:中等職業(yè)教育在校生1365人,教職工4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4604人,教職工343人;初中在校生8799人,教職工757人;普通小學在校生22361人,教職工1405人;特殊教育在校生71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1225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7.69%,高中階段入學率為89.54%。
文體事業(yè) 全縣文化和旅游藝術表演團體5個,博物館1個。全縣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總流通6.3萬人次;文化館1個。文物保護單位2個,文化古跡5處。全年游客291.8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1%;旅游收入15.81億元,增長25.2%。全縣共有體育綜合訓練場地1個,室內體育館1座,室內體育場地面積12930平方米。全民健身路1條,健身廣場196個。
醫(yī)療衛(wèi)生 全縣共有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546個,其中醫(yī)院9個,在醫(yī)院中有公立醫(yī)院3個,民營醫(yī)院6個;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534個,其中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21個,門診部(所)268個,村衛(wèi)生室245個;專業(yè)公共衛(wèi)生機構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wèi)生監(jiān)督所1個,健康教育所1個。年末衛(wèi)生技術人員2437人,其中執(zhí)業(yè)醫(yī)師和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652人,注冊護士733人。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床位1328張,其中醫(yī)院1040張,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198張。全年總診療人次95.5萬人次,出院人數4.4萬人。
【風景名勝】
西狹頌
西狹頌風景名勝區(qū),位于成縣西10公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1962年,甘肅省政府將《西狹頌》于附近另一處東漢摩崖石刻《耿勛太守碑》(亦稱耿君表頌)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狹頌于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雞峰山
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成縣縣城西南15公里,雞峰山處于西秦嶺余脈的徽成盆地中部,海拔1917米。綿延20多公里。雞峰山面積12583.5畝,有以松、竹為主的喬灌木55科、100余屬、200余種。水果、油料、香料、蜜源、藥用和觀賞植物102科、446屬、1296種。植被覆蓋率高達90%以上。雞峰山古來以“雞峰聳翠”列成縣八景之一,素有“隴右小峨嵋”之稱。雞峰山是以教佛為主的宗教文化建筑群。雞峰山古來就是甘、陜、川三邊佛教名山。1999年5月國家林業(yè)局公布為國家森林公園。
杜少陵祠
杜少陵祠,又稱杜公祠,杜甫草堂,時修筑于成縣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鳳凰山麓、青泥河兩岸的一處紀念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祠堂式建筑。杜甫在成縣創(chuàng)作了《龍門鎮(zhèn)》《石龕》《積草嶺》《泥工山》《鳳凰臺》《萬丈潭》《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發(fā)同谷縣》等十幾首詩篇。
【風俗民情】
民俗 成縣竹籃寨泥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縣民間社火、木偶等。
物產 核桃、大白菜、櫻桃、蒜薹、水蘿卜、柿子、核桃油等,其中成縣核桃和紅川酒被列為國家地理保護產品。
美食 特色小吃:豆菜蓬饃、鍋巴、煎餅、粽子、暖鍋子等。
【榮譽稱號】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名單”。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yōu)質服務先進單位”。 2021年12月,選入第三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名單。 2022年4月,獲評甘肅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2年4月,成縣團委被評為2022年甘肅省“五四紅旗團(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