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縣,隸屬貴州省畢節(jié)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烏江北源六沖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度的烏蒙山區(qū)傾斜地帶,東西長85.276公里,南北寬77.696公里,東鄰畢節(jié)、納雍,西連威寧,南接六盤水,北接云南省鎮(zhèn)雄、彝良,區(qū)域面積3250平方公里,政府駐地雙河街道。赫章縣常住人口64.06萬人。
境內(nèi)著名景點有赫章夜郎國家森林公園,有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樂遺址。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wù)部“2018年電子商務(wù)進農(nóng)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2018年,貴州省赫章縣豬拱塘實現(xiàn)鉛鋅礦找礦重大突破。
【行政區(qū)劃】
赫章縣轄5個街道、10個鎮(zhèn)、15個鄉(xiāng):
街道:雙河街道、白果街道、金銀山街道、漢陽街道、七家灣街道
鎮(zhèn):媽姑鎮(zhèn)、財神鎮(zhèn)、六曲河鎮(zhèn)、野馬川鎮(zhèn)、羅州鎮(zhèn)、德卓鎮(zhèn)、朱明鎮(zhèn)、古基鎮(zhèn)、哲莊鎮(zhèn)、平山鎮(zhèn)
鄉(xiāng):水塘堡彝族苗族鄉(xiāng)、達依鄉(xiāng)、興發(fā)苗族彝族回族鄉(xiāng)、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鄉(xiāng)、雉街彝族苗族鄉(xiāng)、珠市彝族鄉(xiāng)、雙坪彝族苗族鄉(xiāng)、鐵匠苗族鄉(xiāng)、輔處彝族苗族鄉(xiāng)、可樂彝族苗族鄉(xiāng)、河鎮(zhèn)彝族苗族鄉(xiāng)、安樂溪鄉(xiāng)、結(jié)構(gòu)彝族苗族鄉(xiāng)、古達苗族彝族鄉(xiāng)、威奢鄉(xiāng)
【建置沿革】
赫章縣新石器時期屬“赤水”部落。 夏,縣境為梁州之南荒服地。 商周,為鬼方。春秋,為牂牁國西北徼外。戰(zhàn)國,屬夜郎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屬漢陽縣。 漢初,漢陽縣被廢。建元六年(前135),復(fù)置,隸犍為郡。永初二年(108),將犍為南部改置犍為屬國,治朱提,漢陽屬之。 蜀漢,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領(lǐng)漢陽等5縣。 晉至南齊,隸南寧州朱提郡。梁太清二年(548),地方豪族爨瓚占據(jù)寧州,所屬郡縣俱廢,漢陽縣行政建制解體。 唐代,置羈縻小州,今縣境屬寶州。天寶十年(751),附南詔。 宋,屬烏撒部。 元至元十年(1273),烏撒部附元,十三年(1276),置烏撒路,十五年(1278),設(shè)烏撒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為烏撒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1287),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隸云南行省,今縣境屬烏撒轄地。至元元年(1335),改隸四川行省。 明代,今縣境一直為烏撒所轄。洪武十四年(1381),烏撒附明,置烏撒土知府,隸云南布政司;十五年(1382)置烏撒衛(wèi)指揮司,隸云南都司;十六年(1383)改隸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隸貴州都司。 清康熙四年(1665),裁烏撒衛(wèi),置安寧府;五年改稱威寧府,今赫章屬之。雍正四年(1726年),烏蒙土司安萬鐘反清,貴州參將哈元生率軍征討,經(jīng)墨特川時,于謝旗沖(今卸旗)以“勞師祭旗”為由將本地夷酋烏姆斬殺,并把墨特川改為“黑張”,后稱“黑章”。雍正八年(1730),降威寧府為州,今縣境屬之。乾隆三年(1738年),清政府在烏撒道設(shè)烏蒙鋪、平山鋪、黑章鋪、冷水溝鋪、水塘鋪、蓮茶鋪。 民國二年(1913),威寧改州為縣;七年(1918),威寧縣得勝坡分縣移治赫章,改稱赫章分縣;民國五年(1916年初),得勝坡分縣遷往黑章,為蔡鍔護國軍入川籌備糧秣,1918年改稱“黑章分縣”,仍屬威寧縣管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縣被撤銷。此后黑章復(fù)稱“威寧縣第四區(qū)公所”,隸屬貴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29日,貴州省政府第773次會議通過設(shè)立赫章縣治方案。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6日,省政府第806次會議決定,劃出威寧東北部赫章、可樂、野馬川、財神堂4區(qū)為其轄地,改“黑章”為赫章,置赫章縣。1月18日,正式成立縣政府。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赫章縣城。 1950年1月14日,成立赫章縣人民政府。隸屬貴州省畢節(jié)專區(qū),今屬畢節(jié)市。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 赫章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烏江北源六沖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度的烏蒙山區(qū)傾斜地帶。東鄰畢節(jié)、納雍,西連威寧,南接六盤水,北接云南省鎮(zhèn)雄、彝良?h城距省會貴陽300公里,距畢節(jié)市所在地96公里。區(qū)域面積3250平方公里。
地形 赫章縣境被舍虎梁子、結(jié)構(gòu)梁子、三望坪、韭菜坪等大山分割,地勢西北、西南和南部較高,東北部偏低。境內(nèi)山高坡陡,峰巒重疊,溝壑縱橫,河流深切。全縣最高峰(也是貴州最高點)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點剎界河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
氣候 赫章屬暖溫帶溫涼春干夏濕氣候區(qū),無霜期206~255天。氣溫日差較大,年差較小,年均溫10℃~13.6℃,最高氣溫33.6℃,最低氣溫-3.0℃,年總積溫3650℃~4964℃,年均降雨量785.5~1068毫米,全年降雨量55%集中在6-8月,全年平均降水日174天,日照時數(shù)1260.8~1548.3小時,無霜期210-250天。光照條件較好,太陽輻射較高。
水文 赫章縣縣境內(nèi)屬長江流域的烏江水系和烏江流域,烏江水系又分六沖河和三岔河兩個小流域,六沖河流域面積2130平方公里,三岔河流域面積479平方公里,總面積2609平方公里,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64.8%和14.8%。烏江流域的六沖河和三岔河流域總面積占全縣的79.6%; 境內(nèi)有干流和支流19條,河道總長357km。橫江流域的洛澤河流域面積526.63k㎡,占全縣面積16.2%。
【交通運輸】
赫章縣縣城距省會貴陽340公里,距畢節(jié)市所在地96公里,距六盤水市107公里,橫穿貴州省東西方向的326國道,從東面平山鎮(zhèn)入境經(jīng)縣城向西穿威寧縣后進入云南省,向北、南、東三面分別還有通往云南省鎮(zhèn)雄縣、貴州省六盤水市、納雍縣的省級公路。
【風景名勝】
可樂遺址
可樂遺址位于中國貴州省赫章縣可樂鄉(xiāng),夜郎古都可樂洛姆的所在地,是夜郎國遺址。19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掘出漢墓7座,出土文物3百余件,引起了考古界、史學界的轟動。2000年,研究人員在可樂發(fā)掘出夜郎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入選中國2000―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01年,可樂遺址古墓群被國務(wù)院批準為中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國家確定為國家大遺址公園。
赫章國家級森林公園
赫章國家級森林公園由相距40公里的水塘林場和平山林場兩個景區(qū)組成,總面積4733公頃。公園具有十分鮮明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特征,屬典型的森林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是黔西北地區(qū)的生態(tài)旅游瑰寶。 2004年,經(jīng)國家林業(yè)局批準建立赫章國家森林公園,于2007年成功申報為國家2A級景區(qū)。
峽谷溶洞
峽谷溶洞景觀位于赫章縣東部的平山鎮(zhèn),距縣城26公里,326國道由東至西穿境而過。景觀由“奇秀天驕”的大天橋、小天橋和七星關(guān)三個峽谷組成。整個峽谷長約10公里,以優(yōu)美的原生態(tài)山水風光、神奇的溶洞景觀和浩瀚多姿的原始灌木為主體;以暗河峽谷群及山、水、林、藤、洞、石為看點,形成集雄、秀、奇、險、幽、野為一體的景觀特色。
二臺坡大草原
二臺坡大草原是阿西里西大草原的主體,位于赫章縣東南面,距縣城40多公里,平均海拔2500多米,綿延數(shù)百里,鋪展百萬畝。這里蒼莽逶迤,群峰疊翠,山高林密,河谷深切,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qū)內(nèi)包括奢香古驛道、發(fā)河溶洞、佳娃黑塘、營盤月亮洞、大寨山水畫、石板河小溪瀑布群等多處景觀。
赫章古達天坑
赫章古達天坑被譽為地質(zhì)明珠的天坑、化石群景觀位于赫章縣東南部古達鄉(xiāng),是一個神秘多姿的境地。在這片以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為主的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布滿神奇深邃的伏流天坑溶洞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古達鄉(xiāng)境內(nèi)分布著大大小小20余個天坑,而地下暗河又把這些天坑連為一個整體,渾然天成。 天坑四周散布著形態(tài)萬千的化石群,行如龜蛇、貝殼、魚類等眾多海洋生物的圖紋清晰可見。據(jù)地質(zhì)專家考察得知,這些古海洋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二億七千多萬年前。它們分布廣泛,種類繁多,保存完好,是人類史前地質(zhì)歷史時期的重要遺跡。
洛布石林
在赫章境內(nèi)的韭菜坪下分布著千畝石林,曲徑通幽,宛若迷宮,堪與云南路南石林比美。因所處位置之高,又因其云遮霧繞,因此被人們稱為“天上石林”。彝族人稱之為洛布石林,彝族語即“落布惹”,大意是滑竹與石頭構(gòu)成的森林,也可以說成是像古代民族一樣的石林。
【歷史文化】
鈴鐺舞 赫章彝族鈴鐺舞,俗稱跳腳,彝語稱作“懇合貝”,意為靈體告別之舞。這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場中演跳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舞蹈。赫章“彝族鈴鐺舞”具有載歌載舞的顯著特色,舞蹈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間。通過祭祀活動,跳懇合貝,唱祭祀禮儀之歌,以盡子孫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彝族人民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生活場景,經(jīng)過藝術(shù)化處理,內(nèi)容健康,風格樸實。由于彝族有婚嫁、喪葬皆歌舞的習俗,鈴鐺舞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因而得以世代相傳,并保存著完好的原生狀態(tài)。
敬酒舞 敬酒舞,彝語稱“盲齒”,有五個以上兒媳或侄媳的老人去世后,為表示對死者的崇敬和對客人、親屬的祝愿與安慰,主人家一男子與眾兒媳(侄媳)們在屋內(nèi)跳的以敬酒為內(nèi)容的舞蹈。舞者衣著講究,儀表莊重。
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qū),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jié)、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 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愛的民間舞蹈。蘆笙舞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群眾性蘆笙舞、表演性蘆笙舞、風俗性蘆笙舞。
苗族大遷徙舞 大遷徙舞苗語稱作“夠嘎底嘎且”,意思是“尋找居住的地方”。此舞流傳于中國貴州赫章大花苗支系,分布于該縣可樂、河鎮(zhèn)、德卓等鄉(xiāng)鎮(zhèn),在苗民中世代自發(fā)相傳。 苗族大遷徙舞以史詩般的舞蹈動態(tài)敘述了苗族人民大遷徙的苦難歷程,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苗族大遷徙的歷史畫卷。此舞氣氛壯烈,舞步沉穩(wěn)凝重,動作輕捷古樸,舞曲歡悅活潑,蘆笙曲伴隨古老歌謠,追思苗族先民英勇善戰(zhàn)歷盡艱辛終于找到理想家園的漫長歷程。
【榮譽稱號】
2020年6月,赫章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 2021年8月,赫章縣入選國家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