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區(qū)位于濟南市老城區(qū),區(qū)域面積100.8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9萬。歷下區(qū)素有科技區(qū)、文化區(qū)、商貿區(qū)和旅游區(qū)之稱,是全市的中心城區(qū)和重要窗口。區(qū)內自然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眾多,南部千佛山秀峰疊嶂,北部大明湖碧波蕩漾,形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光山色。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三大風景名勝馳名中外。芙蓉街、曲水亭等古老街區(qū)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構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獨特韻致。
行政區(qū)劃
歷下區(qū)轄13個街道:趵突泉街道辦事處、大明湖街道辦事處、甸柳新村街道辦事處、東關街道辦事處、建筑新村街道辦事處、解放路街道辦事處、千佛山街道辦事處、泉城路街道辦事處、文化東路街道辦事處、燕山街道辦事處、姚家街道辦事處、智遠街道辦事處、龍洞街道辦事處
歷史沿革
歷下歷史悠久。據(jù)1928年章丘縣城子崖出土的“龍山文化”遺址和1964年濟南市西郊田家莊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遺物表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遠古居民繁衍生息。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歷下屬齊國。據(jù)《史記·晉世家》載:“平公元年伐齊,齊靈公與戰(zhàn)靡下”。《史記集解》載:“靡一作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歷下屬濟北郡,稱歷下邑。晉代,濟南郡治所由平陵城遷至歷城縣。隋唐時代屬齊州歷城縣。宋代屬濟南府歷城縣。元代屬濟南路歷城縣。公元1376年(明代洪武九年),承宣布政使司從青州移歷城。清代屬濟南府歷城縣。1913年屬岱北道歷城縣,1914年屬濟南道歷城縣。
1948年9月濟南市解放初, 行政區(qū)劃沿用舊制。1948年10月成立區(qū)人民政府。第一區(qū)面積1.65平方公里,居民32494人,區(qū)人民政府駐東華街1號;第二區(qū)面積1.17平方公里,居民26705人,區(qū)人民政府駐院西大街;第三區(qū)面積1.91平方公里,居民37512人,區(qū)人民政府駐青龍后街37號。1949年3月, 濟南市區(qū)行政區(qū)劃調整,第一區(qū)與第二區(qū)合并,稱濟南市城區(qū),區(qū)人民政府駐東華街1號,區(qū)界以舊城垣為界,轄212條街巷;第三區(qū)在城外東部和南部(俗稱東關和南關),區(qū)界東到東圩子墻外環(huán)城公路。西從三和街向北沿南、東護城河到菜市莊,南到體育場以南大公路,北從小北門沿北圩子墻向東到花園莊東圩子墻,轄77條街巷。同年8月,區(qū)人民政府改稱區(qū)公所。
千佛山
自然地理
歷下區(qū)位于濟南市區(qū)東南部,面積100.89平方公里。轄區(qū)南部群山疊嶂,西部泉水遍布,地勢南高北低。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于歷山之下,因稱舜耕山。據(jù)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shù)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有“天下第一湖”之美譽。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見諸文字在14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中,隋唐時名“歷水陂”、“蓮子湖”,宋時又稱“西湖”,金代又稱“大明湖”。其水來源于珍珠、濯纓、芙蓉諸泉,有“眾泉匯流”之說。“恒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一大優(yōu)點,并具“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tài)之謎。 現(xiàn)今大明湖位于濟南舊城區(qū)內,公園面積86公頃,湖面46公頃,水深平均2米。“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風景特色的寫照。湖上鳶飛魚躍,畫舫穿行,岸邊繁花似錦,游人如織。
歷下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歷下區(qū)風景優(yōu)美,地熱資源豐富。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著名溫泉。
歷下區(qū)濼源大街
經(jīng)濟概況
——經(jīng)濟總量持續(xù)壯大。“十一五”期間,地區(qū)生產總值連續(xù)邁上400、500、600億元臺階。2010年預計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645億元,同比增長15%(現(xiàn)價),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4%;實現(xiàn)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6億元,同比增長19.4%,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長16.3%。 ——運行質量穩(wěn)步提高。二、三產業(yè)比重由“十五”末的25.6:74.4調整為目前的17:83。服務業(yè)增加值達到536億元,同比增長15%,年均增長超過17%,對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3.36%,其中現(xiàn)代服務業(yè)所占比重達到50%。實現(xiàn)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67.5億元,高新技術產值比重達到42%,比“十五”末提高15個百分點。節(jié)能減排成效明顯,萬元GDP綜合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22%、30%、68%。
——財政稅收高速增長。完成區(qū)域總收入135億元,同比增長31%,比“十五”末增加近100億元,年均增長51%。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0億元,同比增長44%,比“十五”末凈增21億元,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長27.2%。
——發(fā)展后勁更加強勁。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7億元,年均增長22%;其中2010年預計完成185億元,同比增長12%。五年累計招商引資48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4億美元,外貿出口17.4億美元,分別是“十五”時期的3倍、3倍和4倍。國開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太平洋保險等一批金融企業(yè)地區(qū)總部落戶發(fā)展,市場主體達到2.6萬家,注冊資本達到690億元。
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230元,同比增長9.1%。
城區(qū)建設
歷下區(qū)區(qū)域優(yōu)勢顯著,科技文教事業(yè)發(fā)達,居民文明素質普遍較高,綜合發(fā)展水平居于全國城區(qū)前列。轄區(qū)內駐有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xié)、省軍區(qū)等50多家省級機關;駐有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藝術學院等60多家省部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省市新聞單位、文藝團體、醫(yī)療機構也大都坐落在歷下區(qū)。轄區(qū)內商貿、旅游設施星羅棋布,建有山東大廈、索菲特、喜來登、希爾頓、皇冠假日、玉泉森信、良友富臨等五星級酒店和銀座商城、貴和購物中心、圣洋物流中心、濟南科技市場以及恒隆廣場、沃爾瑪、家樂福、山師大潤發(fā)等數(shù)十處大型商場、市場。濟南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大部分坐落在該區(qū),區(qū)內的泉城路中央商務區(qū)和山大路科技商務中心區(qū)更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聚集之地。
1998年以來,歷下區(qū)先后被授予“全國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區(qū)”、“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qū)”、“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qū)”、“全國社區(qū)建設示范區(qū)”、“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qū)”、“全國科普示范區(qū)”等45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和220項省級榮譽稱號。
趵突泉
名勝古跡
大明湖:北魏稱歷水陂,唐稱蓮子湖,宋稱四望湖、西湖,金代始稱大明湖,被歷代名士譽為“天下第一湖”。位于轄區(qū)西北部。湖面46公頃,水深約3米。湖中有島6個。湖心、側畔有主要古跡景觀10多處。 歷下亭位于湖心島上,北魏時在五龍?zhí)陡浇,北宋時移建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移建現(xiàn)址。亭身紅柱碧瓦,八角重檐。匾額和大明湖題詩碑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書。亭前楹聯(lián)“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為何紹基所書杜甫詩句,軒內有杜甫和李邕的石刻畫像及何紹基題寫的《歷下亭》詩碑。鐵公祠位于大明湖西北岸。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鐵鉉而建,是一座民族形式的建筑。鐵公祠西是可觀群山和湖面全景的湖山一覽樓,西南是小滄浪,仿蘇州滄浪亭建成。清鐵保題寫的劉鳳誥詩“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鐫刻在廊壁間。北極閣又名真武廟,位于大明湖東北岸。有正殿三間,內有真武和龜蛇二將的塑像。南豐祠位于大明湖東北岸。為紀念北宋文學家齊州知州曾鞏而建。另有鵲華橋、百花洲、遐園、辛稼軒紀念祠、月下亭、匯泉堂、秋柳園和大明湖噴泉等景觀。
趵突泉:位于濼源橋南。古稱濼水、檻泉、瀑流泉,列七十二名泉之首,三窟并發(fā),水涌若輪,勢如鼎沸。四周名泉薈萃,景點遍布。濼源堂曾名呂祖廟。由三座大殿組成。第一大殿楹聯(lián)為題寫的趙孟頫詠泉句:“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第二大殿前尚存一石碑,正面是清代康熙皇帝所書“激湍”二字,背面是清代乾隆皇帝《再題趵突泉作》詩刻。在大殿的圍墻上鑲嵌明、清書法家墨跡石刻。觀瀾亭位于趵突泉西側,明代改建,稱觀瀾亭。亭南水中石碑“趵突泉”三字,為明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纘宗書。西側墻壁有兩碑,一題“觀瀾”,一題“第一泉”,分別為張欽和王仲霖所書。李清照紀念堂在公園北部,1959年建。整個建筑由正廳、亭、軒、曲廊和門樓構成。匾額和楹聯(lián)為郭沫若題寫。堂內陳設李清照塑像、畫像、生平事跡及各種版本的詞集。并陳設有當代名人的詩詞、題字等。另外還有望鶴亭、來鶴橋、蓬山舊跡坊、尚志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等景點。
千佛山:位于轄區(qū)南部。古稱歷山、舜耕山。山上有興國禪寺和歷山院兩處寺院及古跡景觀多處。興國禪寺位于山陰峭壁下。建于隋開皇年間,原名千佛寺,唐代重修改今名。寺內建有大雄寶殿、玉佛殿、菩薩殿。供奉釋迦牟尼、觀世音、彌勒佛等塑像。 南側千佛崖上的極樂洞和龍泉洞內鐫刻著130余尊佛像。極樂洞東為黔婁洞,洞口石刻記載了黔婁身世。寺內還有“洞天福地”石坊和對華亭。長廊墻上鑲嵌董必武、郭沫若和趙樸初游千佛山的詩刻題記。寺西有乾隆皇帝所書《千佛山極目有作》石碑。歷山院位于興國禪寺東面。院內有文昌閣、魯班祠、舜祠,分別供奉文昌帝君、魯班、舜的塑像。文昌閣北側為一覽亭。飛檐起脊,玻璃門窗。兩側曲廊西接歷山門,東接四面亭。亭廊皆懸空中,猶如棧橋飛架。依欄北望,泉城風光一覽無余。黃石崖造像黃石崖在千佛山南。臨近山頂,鐫有北魏、東魏時期的佛像92尊和北魏至北宋年間題記11處。 佛慧山位于千佛山東南。山峰崖壁上有一巨大佛龕,高約9米,內有宋代佛像一尊,高約7米,寬約4米。山下開元寺遺址尚存部分佛像和石刻。另外還有唐槐亭、齊煙九點坊、云徑禪關坊、望岱亭、賞菊閣、萬佛洞等景點。
老植物園(現(xiàn)改名泉城公園):位于轄區(qū)西南部,為國內最大城市公園。1989年9月建成,面積43.6公頃。其中有7個植物展區(qū)和14個專類園。 栽培植物935種,其中近20種屬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園內還有映日湖、荷花池、薔薇池、垂楊溝、翠屏灣、防長亭等景點。
環(huán)城公園:位于轄區(qū)西北部。1986年建成,全長6.26公里。以綠地、水系把黑虎泉、趵突泉、五龍?zhí)、大明湖、珍珠泉連接起來,形成以泉水為特征的園林綠化中心。有泉石園、鑒泉園、“五三”紀念園等景觀。
龍洞風景區(qū):位于轄區(qū)東南部龍洞莊南。龍洞在陡峭的龍洞山上。洞口高2.7米,寬1.3米, 洞長約百米,東西相通。洞壁有石刻造像50余尊。周圍山崖有多處題字石刻。壽圣院遺址尚存封龍洞神敕牒碑。龍洞山東南有佛嶼。山巖下有般若寺遺址和摩崖造像。秋季紅葉滿山,景色尤佳。
濟南解放紀念閣:位于黑虎泉西路東端。 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于1948年9月24日首先在此突破國民黨城防奪得濟南戰(zhàn)役偉大勝利而建。西面石碑記載了濟南戰(zhàn)役概況及建閣歷史,東壁有《解放濟南戰(zhàn)役革命烈士紀念碑》,閣名為陳毅題寫。
辛亥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千佛山東北麓。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而建。有碑碣、紀念塔。塔北有23位烈士之墓。
濟南“五三慘案”紀念碑:位于趵突泉北路南端。為紀念“五三慘案”而建。臥碑鐫刻《濟南慘案紀略》。
辛亥革命烈士陵園
歷下古城
1633年(明代崇禎六年)《歷乘·建置》記載:“歷下城建自漢,西晉永嘉年間移平陵城于此,而城始大”,“明朝洪武四年,始內外甃以磚石,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闊五丈。門四:東曰齊川,西曰濼源,南曰歷山,北曰匯波,城樓十一座,垛口三千三百五十個,旗臺五十五座,炮樓各四座”。又據(jù)1924年《續(xù)修歷城縣志·建置考》載:“光緒季年,人民殷繁,車馬時病塞涂,乃復增辟四門,在西南曰坤順,在西北曰乾健,在東北曰艮吉,在東南目巽利。” 1861年(清代咸豐十一年) , 為防捻軍,山東巡撫譚廷襄在濟南舊城以外,“自東繞南至西(因北面臨湖)三面擴建外郭,修筑了外城,名圩子,俗稱圩子墻”。1867年土圩子墻砌成石圩子墻,“自東北而西北,長三千六百七十丈,高一丈二尺,頂一丈,基厚一丈五尺,垛三千三百個,設岱安、永固、永靖、永綏、永鎮(zhèn)、濟安、海晏7個門,設炮臺14座”。
解放后,古城墻和圩子墻逐漸拆除,拓寬為環(huán)城公路。
古城門齊川俗稱老東門,略偏北;濼源俗稱西門,略偏南;歷山俗稱南門;匯波俗稱北水門,略偏東。形成四門不對的建筑風格。新增巽利門俗稱新東門,乾健門俗稱新西門,坤順門俗稱西南門,艮吉門俗稱小北門。
泉城公園
風土人情
濟南市民自古人人愛蓮。1986年 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九屆第二十次常務委員會順應群眾心意,正式批準荷花為濟南市市花。當年舉辦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荷花展覽,從此每年7月都有荷花展在大明湖出臺。到時,湖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沿湖風景點上陳列數(shù)千盆盆栽荷花,形成一個巨大的荷花會,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全,足可使人目不暇接,眼界大開。著名的荷花品種有:粉千葉(有單花心、雙花心、三花心、多花心等細別)、重臺蓮、佛見笑、紅千葉、大灑錦、佛座蓮、大紫蓮、單灑錦、一丈青、明湖白蓮、嬌容蓮、舞飛蓮、緋云蓮、錦邊蓮、艷陽天、喜相逢、壽星桃、白娃娃、白衣戰(zhàn)士、秋水天長、碧血丹心、天高云淡、碧落留紅、唐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尼赫魯蓮等等。
濟南的荷花節(jié)每年兩次,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俗稱荷花生日,湖中有迎荷花神節(jié);農歷七月三十日,舊日的盂蘭盆會,當?shù)貏t稱為送荷花神節(jié)。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迎荷花神節(jié),游湖赴會的多是新婚夫妻和攜帶兒童的中年夫婦。其時,荷花剛剛開滿湖面。游湖的人盛裝打扮,有的沿湖賞花,有的租一條小船,自己劃著,在荷花蕩中穿來穿去,有的帶上酒食在湖畔或島上野餐一頓。游罷湖景,買些荷花荷葉:連同那特有的清香一起帶回家去。一路上說說荷花生日的來歷,更增加了對地方湖山的熱愛。
農歷七月三十日的送荷花神節(jié),赴會的人多是老太太和兒童,但是,比起迎荷花神節(jié)來,這一日更加熱鬧,郊區(qū)農村的老太太和孩子們紛紛趕來參加,使游湖的隊伍分外浩蕩。農歷七月三十日本來是佛教信徒的“盂蘭盆會”,按佛家傳說,和尚目連的母親死后極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佛告訴目連,在僧眾夏季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僧眾,他的母親可得解脫。中國各地都有“盂蘭盆會”的節(jié)日,節(jié)期都在七月十五日,唯獨大明湖在七月三十日,這大約是為了趕趁大明湖中賞荷的最后一個高潮。盂蘭盆會,本是佛家的活動,但大明湖北岸北極閣的道士歷來積極參加。這一天,北極閣的道士和匯泉寺的和尚一樣穿著齊整。敲起鐃鈸,吹奏笙笛,歡迎前來燒香上供的施主。他們還用彩紙扎成大型“法船”,放在廟前寺后的湖水中,黃昏時,吹打作樂,將彩船燒掉。來赴會的老太太們,帶來面燈,點燃放在湖中,用以“超度亡靈”。此時,油燈滿湖,燦爛如繁星在天,主事人將匯波樓下的水閘打開,湖中的燈便順流飄入小清河里,孩子們結隊沖出北城墻,沿河追燈,歡樂流得極遠。大約是“盂蘭盆會”借大明湖中的荷花才能保持其盛大與不衰,日久就變成了送荷花神節(jié)。
大明湖的連天荷花不僅為游人提供了飽眼福的別致景色,還為人們提供了飽口福的別致食品。30年代,在濟南教書的老舍先生,到友人家中赴宴,吃到了主人親手做的香油炸蓮花瓣,感到新奇,寫下了《吃蓮花瓣》的散文短章,稱之為“濟南的典故”。時至今日,吃蓮花的方法更加精致了。通常是選擇微微開放的白蓮花,摘取內層花瓣,洗凈,平鋪在案板上,抹一層豆沙餡,然后順長對折,將折好的花瓣沾上用雞蛋和面粉攪成的泡糊,一片一片下至燒為七成熱的香油中,炸至淺黃色,撈出放在盤內,撒上白糖。吃起來外酥內軟,最美的是淡淡的荷花清香味。
蓮葉的吃法,主要是做“蓮葉粥”。夏季里,用沙鍋盛湖水,放旺火上燒沸后,下入大米或小米,再沸后放上白糖,用鮮荷葉蓋在鍋口上,或直接將荷葉放入鍋內,壓上鍋蓋,用文火慢熬成粥,粥熟,揭開鍋蓋,取出荷葉,稍晾一下,成淡綠色,粘稠而透亮,清香醇甜。
自古流傳至今的,還有用荷葉飲酒的習俗。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歷城北(即今大明湖一帶),三伏之際,賓僚避暑于此,取大蓮葉盛酒,以簪刺葉,令與莖柄通,吸之,名為碧筒飲。…歷下學士言: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至于游湖食鮮蓮蓬,又吃又玩,小攤上用荷葉裹肉裹面食,在當?shù)厝耍S隨便便,習以為常,在外鄉(xiāng)人眼中也盡都是別具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