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流杯池公園位于宜賓市岷江東路4號,公園面積238.18畝,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四川省著名的名勝古跡公園,四川省重點公園。
園內(nèi)著名景點流杯池是北宋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根據(jù)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意境,利用天然石谷而建,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保存完好的宜賓古八景之一,也是現(xiàn)存最完好的酒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池取“曲水流觴”之意,吸引了古今不少名人雅客前來飲酒賦詩。
從宋流杯池周圍摩巖石壁上留下了黃庭堅、楊升庵等歷代名人雅士所留書法石刻100余通,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流杯池及石刻題記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流杯池景區(qū)內(nèi)還有涪翁樓、涪溪、涪翁洞、山谷小憩像、味諫軒、荔紅亭、妙墨亭、茗香樓、景園、吊黃樓等景點。
【公園簡史】
黃庭堅在宜賓三年,寄情于山水之間,創(chuàng)作了50多首詩詞。催科山下一處巨石裂成的天然峽谷是他特別鐘情的寶地。該峽谷長約30米,寬6米,高20多米,其自然山水條件得天獨厚,幾塊大石高聳成山,斷崖成隙,峽谷開合有度,空間高低錯落。
仿照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會流觴曲水的意境,黃庭堅利用這峽谷的地形和天然泉水,修建了900多年來遐邇聞名的流杯池。保持其天然的山水景致是文人造園崇尚自然的山水理念,流杯池內(nèi),從谷底到崖壁頂,蜿蜒臺階而上,幾個平臺錯落其間,時而寬敞平緩,時而臨崖高懸,這樣的美景是黃庭堅在領會自然美的規(guī)律上進行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
流杯池建成后,黃庭堅極愛此地,常邀約宜賓的文人雅士在此聚會。于仕途受挫人生失意的黃庭堅而言,在這里,可以山水為友,與林泉相樂。在這風雅情境之中,黃庭堅留下了《安樂泉頌》、《苦筍賦》、《荔枝綠頌》等華章傳于后世,并在崖壁上刻下“南極老人無量壽佛”每個一米見方的大字。據(jù)清代嘉慶版《宜賓縣志》記載,此系黃庭堅真跡,為國內(nèi)罕見。此后,南宋陸游等歷代名人,先后在流杯池留下了題刻100多幅,不斷豐富流杯池的文化內(nèi)涵。
古跡丞相祠堂,始建于宋代,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云南伐夷,途經(jīng)戎州(今宜賓)而建,距今已有900余年的歷史。1999年12月修復丞相祠堂及關帝廟,祠堂為明清川南民居仿古建筑,分為前殿、正殿、側廊和后殿,其后殿關帝廟是目前省內(nèi)一座較完整的祭祀關羽的祠廟。丞相祠前殿門前有一直徑四米多的明代石巨硯,人稱“筆點丹池”,是宜賓古八景之一。丞相祠景區(qū)還有點將臺、孔明井、八陣圖等古跡景點。
另外,公園內(nèi)還有觀音閣、百佛堂、育龍池、放生舫等景點。園內(nèi)各項旅游服務設施齊全,是一處集歷史文化、酒文化、三國文化、佛教文化為一體。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獨具特色的旅游勝地。
為了給市民提供更加舒適的休閑環(huán)境,提升公園的文化內(nèi)涵,根據(jù)市、區(qū)兩級政府的安排部署,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的兩年時間里翠屏區(qū)府投入9350萬元對千年古跡流杯池進行保護治理及公園升級改造。
宜賓市流杯池公園此次改造面積106560平方米平方米,核心為強化公園文化內(nèi)涵。黃庭堅文化區(qū)域在對文物古跡的保護的基礎上按仿宋風格打造,道路、院墻等古樸典雅,并新增了詩詞吟誦區(qū)等延續(xù)文化傳承;三國文化區(qū)強調(diào)了點將臺,新增“七擒孟獲”等典故。
逢節(jié)假日,公園最大容納游客人數(shù)為2萬人。每年接待游人量100萬左右。
【主要景點】
流觴曲水
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謫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流觴曲水”之意,利用天然峽谷而建。池呈九曲形,立八石凳,引巖縫清泉為流,文人墨客列坐其間,可流杯飲酒,吟詩酬唱。此處巖壑清奇、古樹參天、意境清幽,為歷代文人雅士吟唱之所,是宜賓古八景之一。自宋迄今,詠贊之作繁多,或贊涪翁之高風,或頌筑池之勝績,或發(fā)思古之幽情,或懷時令之感慨,可謂霧集云屯,珠璣累累,頗富時代氣息,風采紛呈。一些詩詞歌賦在事后被勒刻于流杯池附近的巖、壑、洞、谷。據(jù)1985年統(tǒng)計,計有石刻題記128通,字跡基本完整的有64通,最早的紀年石刻為宋淳熙戊申(1189)年所刻。劉光弟、張大千、黃賓虹、張愛萍等人的字跡也躍然壁上。
山谷小憩
過蓮池旁的“山谷小憩”,亦為園中一景。其間,黃庭堅身著便裝,手拿書卷,在池旁靜坐沉思。兩只白鶴立于水中相伴,此景也稱“雙鶴伴涪翁”,優(yōu)雅清新,寓味深長,形象地表現(xiàn)了黃庭堅在謫居戎州時,平和豁達的心態(tài)。
涪翁亭
因黃庭堅號“涪翁”而冠名,建于何年無可考證。據(jù)清朝嘉慶版校注本《宜賓縣志》記載:“涪翁亭位于流杯池旁涪翁洞的石崖頂!绷鞅貎杀诘氖填}記中,也有三通石刻涉及到了“涪翁亭”。1982年,在流杯池公園“點將臺”處的山頭上,按原亭的形狀修建了“涪翁亭”,匾額由李一氓原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部長書寫。亭高13米,亭徑9米,回廊式結構,內(nèi)外亭各有6根大柱,亭中石桌6凳,亭柱間有凳座連接,白柱綠瓦,雙層曲檐,飛掛翹角,十分雋妙。涪翁亭一直是人們?yōu)g覽流杯池的重要景點,也是吊唁黃庭堅的紀念性建筑。2002年,流杯池公園對公園景點進行規(guī)劃調(diào)整,“涪翁亭”更名為“靜遠亭”!案⑽掏ぁ必翌~遷掛至園內(nèi)陵湖旁的方亭檐下。方亭是1954年修建的,陵湖兩對岸各有一座,右面一座特為“涪翁亭”,左面一座定為“妙墨亭”。
涪翁樓
位于流杯池旁,據(jù)說建于宋代。相傳是北宋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謫居宜賓時,黃庭堅讀書會友、揮毫潑墨之地,在此留下了《苦筍賦》、《荔枝綠頌》等華章傳于后世。清嘉慶版校注本《宜賓縣志.圖考》中的流杯池圖上,畫有涪翁樓圖形。清光緒27年辛丑(1901),對涪翁樓進行了培修,在流杯池旁立有《培修涪翁樓募捐功德》碑。1979年,涪翁樓在原址上,依原樓圖樣重建,樓高11.4米,寬7米,高9.3米。全樓采用鋼筋水泥仿古結構,雀檐翹角,畫梁雕窗。樓上為閣,樓下為廓,外形雋秀精美,樓欄造型典雅。樓正面“涪翁樓”3字匾額為原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建人所書。登上樓橋憑欄放眼,可俯瞰流杯池全貌,可觀凝香榭荷景。
筆點丹池
丞相祠堂大門前的明代古跡大石硯,在修復丞相祠堂的同時,也得以修復。巨硯直徑4.3米,硯邊刻有二龍搶寶,連(蓮)年有魚等吉祥圖案,系一原生巨石鑿刻而成。昔時,晴空萬里無云,硯中積水,東山白塔、南岸七星山黑塔、岷江邊舊州塔,三座塔影入硯,如筆蘸墨,人稱“筆點丹池”,為宜賓古八景之一,后人稱其為“硯臺石”。丞相祠(山谷祠)及硯臺石于1982年3月15日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月14日被列為市(地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
關羽,山西解州人公元160—219年作為三國群雄爭鋒時代叱咤風云的戰(zhàn)將,生前為侯為將,死后封王封君,稱圣稱帝,登上中國神壇,被尊為武圣。關帝廟是目前四川省唯一一座完整的祭祀關羽的殿堂。
關帝廟是丞相祠的后殿,卻自成院落,青瓦紅墻,大樹參天,翠竹環(huán)繞。殿內(nèi)關羽莊嚴肅穆,關平、周倉侍立兩旁。殿外古石塔爐香爐青煙繚繚,石華表傲然挺立,更增添了幾分莊重。
關帝廟內(nèi)收集有宋徽宋趙佶、明萬歷、清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皇帝的題匾及對聯(lián)共十余幅。
孔明井
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云南,率軍順岷江而下,途經(jīng)僰道(宜賓)安營扎寨,推演兵法,操練八陣圖,于此鑿井,供兵馬之飲。井如八卦形,水如泉涌,清涼甘甜。諸葛亮南征歸蜀后,此井留予世人享用,人稱孔明井。此井周圍用清石板鋪成,周圍條石護欄,供游人休息之座。后面照壁高約5米,兩耳壁高約4米,照壁用6幅古石雕畫裝飾,正中為明代石雕“壽天百祿”,下為清代石雕“福壽雙全”,左右耳壁的明代石雕為“雙獅戲球”和祝壽的“四季花開”圖案。整個景點古色古香,筒瓦、翹角、照壁、石雕、古井、護欄、石鼓,布局嚴謹,引人遐思。
吊黃樓
吊黃樓,據(jù)宜賓縣志清嘉慶版載:“治北,對江,昔人吊黃庭堅建”。原名“思賢堂”,舊志云:在鎖江岸。吊黃樓始建于宋代,為吊唁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所建。原樓位于岷江北岸鎖江石上,后圯。
今吊黃樓建筑面積830.22㎡,為須眉底座、飛檐翹角、黃色琉璃瓦屋面、仿古門窗、斗拱結構,仿明清建筑風格的三層古典式建筑。
點將臺
相傳三國時期,劉備東征孫吳,蜀中空虛,于是“南中四郡皆叛”。劉備死了,東征草草收兵,諸葛亮回成都組織兵力南征云、貴四郡。
諸葛亮南征,兵至宜賓受到阻礙,便屯兵江左,日夜點兵。白天一隊隊的騎兵在江北招搖而過,紅馬隊、白馬隊,五顏六色,整齊的一隊隊輪番通過。晚上火把陣陣,在江岸流動,造成千軍萬馬之勢。其實都是諸葛亮的軍事天才的表演。
其中,諸葛亮點將時登上的那塊最高最大的石頭,被命名為“點將臺”;同時,諸葛亮以智慧征服敵眾,“七擒孟獲”的故事也產(chǎn)生在這次戰(zhàn)事中。
【歷史文化】
黃庭堅
公元1098年,大詩人黃庭堅,因獲罪朝廷被貶為涪州別駕,安置在今天重慶市的黔江地區(qū)。黃庭堅到宜賓后常到天柱山下游樂,留連這里的山水泉林,便仿王羲之蘭亭故事,在怪石峽中鑿石造勢,引泉水以通,又在石上刻“曲水流觴”四個大字。尋常便邀約宜賓文化名士一同到此流杯賦詩。“流杯池”的開鑿,為宜賓增添了一大文化遺跡。
宋文化
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謫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流觴曲水”之意,利用天然峽谷而建。池呈九曲形,立八石凳,引巖縫清泉為流,文人墨客列坐其間,可流杯飲酒,吟詩酬唱。此處巖壑清奇、古樹參天、意境清幽,為歷代文人雅士吟唱之所,是宜賓古八景之一。自宋迄今,詠贊之作繁多,或贊涪翁之高風,或頌筑池之勝績,或發(fā)思古之幽情,或懷時令之感慨,可謂霧集云屯,珠璣累累,頗富時代氣息,風采紛呈。一些詩詞歌賦在事后被勒刻于流杯池附近的巖、壑、洞、谷。據(jù)1985年統(tǒng)計,計有石刻題記128通,字跡基本完整的有64通,最早的紀年石刻為宋淳熙戊申(1189)年所刻。劉光弟、張大千、黃賓虹、張愛萍等人的字跡也躍然壁上。
三國文化
宜賓,隔江舉目,天柱山即在眼前,山高千仞,峭然屹立,民間俗呼為“催科山”。相傳,此山如有石滾下,宜賓即有人中科舉,故此山歷來被譽為宜賓的風水山,宜賓確也得此山之靈氣,文人倍出,截至封建科舉制度初,宜賓共有進士 40 人,特別是程公許、程公悅、程公碩三兄弟同榜榮登宋嘉定四年(公元 1211年)進士,三川為之震動。宜賓亦可謂地靈人杰了。
天柱山甘泉并冽,在山麓匯為一溪名曰培溪。溪岸怪石嵯峨,峋嶙錯落,負山帶河,白日帆影重重,晚來滿江漁火。千百年來都是宜賓人民游憩之所。怪石之最高者為“點將臺”。
到“點將臺”,它與大西南的開發(fā)又有緊密的歷史聯(lián)系。相傳三國時期,劉備東征孫吳,蜀中空虛,于是“南中四郡皆叛”。劉備死了,東征草草收兵,諸葛亮回成都組織兵力南征云、貴四郡,這又為宜賓留下了一系列的“三國文化”。
諸葛亮南征,兵次宜賓受到阻礙,便屯兵江左,日夜點兵。白天一隊隊的騎兵在江北招搖而過,紅馬隊、白馬隊,五顏六色,整齊的一隊隊輪番通過。晚上火把陣陣,在江岸流動,造成千軍萬馬之勢。其實都是諸葛亮的軍事天才的表演。馬是涂的顏色,從江岸招搖過去,顯示給敵人看。繞道天柱山后五里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沼澤,在沼澤中把馬洗凈后又重新圖染別的顏色。因此后人便呼這一沼澤為“洗馬池”,一直至今未改。諸葛亮登高點將的那塊最高的最大的石頭,便名“點將臺”,諸葛亮夜觀星斗以布軍陣的山名“觀斗山”。諸葛亮以智慧征服敵眾,“七擒孟獲”的故事也產(chǎn)生在這次戰(zhàn)事中。后人為了紀念他,在點將臺附近修建了“丞相祠”。如今保存的“丞相祠”系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 — 1621年)知府胡灃復建。胡灃建祠后調(diào)到松潘去了,后又回到宜賓,曾作詩紀念:“松潘事了徐投閑,過拜公祠仰道顏。俯首拜公無別語,平生無用只平蠻!贝遂羟坝幸痪奘,水平如硯,雨水滿時,宜賓城南二十里外的七星山巔之黑塔,剛好倒映其中,形成一枝如櫞的大筆,故稱:“筆點丹池”,為宜賓的八大景之一,以諸葛亮征南中留下的遺蹤,形成了宜賓的“三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