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qū)概況】
云安區(qū),2014年9月撤縣設區(qū),位于廣東省西部,云浮市中部,西江中游南岸,介于東經111°43′26″~112°10′17″,北緯22°34′26″~23°08′01″之間。東與云浮市云城區(qū)相連,南與新興縣、陽春市毗鄰,西與羅定市、郁南縣接壤,北臨西江與德慶縣隔江相望。 2014年9月,云安區(qū)下轄7個鎮(zhèn),總面積1172.4平方公里,總人口33.15萬人。云安區(qū)是廣東省首個循環(huán)經濟試點縣和廣東省三大水泥生產基地之一, 也是廣東省林業(yè)生態(tài)縣。
【行政區(qū)劃】
云安區(qū)轄7個鎮(zhèn):六都鎮(zhèn)、高村鎮(zhèn)、白石鎮(zhèn)、鎮(zhèn)安鎮(zhèn)、富林鎮(zhèn)、石城鎮(zhèn)、都楊鎮(zhèn)
【歷史沿革】
周代,云安境域為百越(粵)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秦統(tǒng)一嶺南后,云安境域屬南海郡,秦末漢初為南越國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漢武帝滅南越國,開郡置縣,云安境域屬端溪縣(縣治在德慶)。唐武德四年(621 年),云安境域西南部設富林縣,西部屬瀧水縣,西北部屬安遂縣。宋開寶五年(972 年),晉康縣并入端溪縣。云安境域西部屬瀧水縣,北部屬端溪縣,東南部屬新興縣,西南部屬陽春縣。元朝沿襲宋制。明洪武九年(1376 年),云安境域西北部屬德慶州晉康鄉(xiāng),西部仍屬瀧水縣。清朝沿襲明制。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東安縣改名為云浮縣,云安境域屬云浮縣,隸屬粵海道。
1949年10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7日云浮縣解放,隸屬西江專區(qū)。1957 年11 月,云浮縣與新興縣合并稱新云縣,1959年4月改稱新興縣,縣境為其所轄。1961年4月1日,恢復云浮縣建制。1992 年9 月3 日,撤銷云浮縣建制,設立云浮市(縣級),縣境屬云浮市。1994 年4 月5 日,國務院批準成立地級云浮市,原縣級云浮市轄區(qū)改設云城區(qū),縣境屬云城區(qū)。1996 年1 月9 日,國務院批準,云城區(qū)分設云安縣。2014年9月9日,國務院關(國函[2014]120號)批復同意撤銷云安縣,設立云浮市云安區(qū)。
【人口特征】
人口 2014年9月,新成立的云安區(qū)戶籍人口有33萬人。
民族 2000年11 月1 日, 漢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99.73%。少數民族有695 人,其中男337人,女358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0.27%。
語言 云安白話,屬粵語的一種,與廣州話大同小異。分布在云安縣各鎮(zhèn),其中六都鎮(zhèn)只操云安白語。2000 年操云安白話人口21.45 萬人,占云安總人口的70.82%。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云安地處粵西、西江中游南岸,位于云浮市中部,東與云城區(qū)相連,南與新興縣、陽春市毗鄰,西與羅定市、郁南縣接壤,北臨西江與德慶縣隔江相望,是溝通沿海與內地、連接珠江三角洲與大西南的交通要沖。陸路距云浮市區(qū)18公里,距廣州148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距梧州60海里。全區(qū)域面積118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云安區(qū)地形東、西、南高,北低,93%為丘陵地帶,7%為平原地。云霧山呈西北往東南走向;大紺山呈東北往西南走向,山脈南面為云城區(qū),北面為云安縣。云霧山和大紺山,海拔高度分別為1140米、1086米。
氣候特征 云安區(qū)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21.5℃,最高達36℃,最低6℃。年均降雨量1610毫米。
水系 云安區(qū)境內河流主要有白石河、高村河。
【經濟概況】
云安開拓了云浮發(fā)展石料建材的先河,石材加工企業(yè)主要以國道324線沿線的石城鎮(zhèn)、鎮(zhèn)安鎮(zhèn)和白石鎮(zhèn)為主,共有850多間企業(yè)。初步形成了石城鎮(zhèn) “白石(大理石)一條街”、“石材家具(云石、豬肝紅、木紋黃)一條街”和白石鎮(zhèn)“家私薄片(花崗巖聚脂)工業(yè)區(qū)”、百里通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金瑞石材交易市場等專業(yè)石材加工、銷售市場,到2007年底,云安天然石板材、人造大理石板材年產能力達到800多萬平方米。
云安石灰?guī)r儲量20億噸左右,具有儲量大、出露地表、易開采和品質優(yōu)良等特點,氧化鈣含量一般都在50%以上,多為Ⅰ級品,是生產水泥的上乘材料,礦點分布較廣。云安加快中材亨達、天山以及廣東亨達利等水泥企業(yè)的發(fā)展,鼓勵它們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市場化方式,提高產業(yè)集中度,優(yōu)化資源配置,延長產業(yè)鏈,力爭到2010年,使云安境內的水泥年生產規(guī)模達到1500萬噸以上,成為粵西地區(qū)最大的水泥生產基地,形成水泥產業(yè)集聚?h城六都鎮(zhèn)是廣東省水泥生產專業(yè)鎮(zhèn)。
云安靠近硫鐵礦儲量和品位均居世界第一的云浮硫鐵礦,利于發(fā)展硫酸、鈦白粉等下游化工產業(yè)。有云浮硫鐵礦集團公司40萬噸硫酸二期擴建項目、惠沄鈦白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金紅石型鈦白粉和20萬噸硫酸項目、黃灣工業(yè)園20萬噸硫酸項目。
【社會事業(yè)】
科技 2008年末云安國有企業(yè)及事業(yè)單位共有各類管理及專業(yè)技術人員3715人。其中:事業(yè)單位3629人;國有經濟企業(yè)86人。縣內共有各類科技活動機構12個?萍蓟顒訖C構經費籌集總額567萬元,科技活動機構經費使用總額567萬元,研究與發(fā)展經費支出1163萬元。認定高新技術企業(yè)2個,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476萬元。
教育 2008年末云安共有各類中、小學校138所,在校學生52726人,比2007年減少3905人,下降6.9%。其中:普通中學11所,招生8039人,在校學生21592人,畢業(yè)生7048人;小學113所,招生2823人,在校學生26457人,畢業(yè)生6922人;幼兒園14所,在園幼兒4660人。云安初中學齡兒童入學率98.03%,畢業(yè)升學率57.0%;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畢業(yè)升學率達100%。云安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141人,其中初中956人,高中185人。小學專任教師1385人。
文化 2008年末云安共有各類專業(yè)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量4萬多冊;設立廣東流動圖書館1個,配置書量1.2萬冊;共建成“農家書屋”22家,其中省級示范點3家。2008年累計送戲下鄉(xiāng)73場,服務群眾3.8萬人次;舉辦大型文化活動13場次,服務群眾2.6萬人次;送電影下鄉(xiāng)223場,服務群眾5.02萬人次。年末云安有線電視用戶3.38萬戶,入戶率41.6%,其中農村用戶3.29萬戶,入戶率45.6%。電視綜合覆蓋人口29萬人,覆蓋率76.1%,其中農村電視綜合覆蓋人口26.5萬人,覆蓋率94.3%。
衛(wèi)生 2008年末云安共有鎮(zhèn)級及以上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12個,床位158張,擁有衛(wèi)生技術人員271人,比2007年同期增加31人,其中醫(yī)生148人,護士80人;云安共有農村衛(wèi)生站220個,鄉(xiāng)村醫(yī)生和衛(wèi)生員230人;疾控中心、保健所各1個,防疫及保健衛(wèi)生技術人員22人。
【交通運輸】
經過云安邊境的西江航道上溯梧州、貴港,下航穗、港、澳,境內的云浮新港是廣東內河第一大港,屬國家二類口岸,建設有2000噸級碼頭泊位7個,最大靠泊能力5000噸,年吞吐量1000萬噸。324國道、廣梧高速公路、南廣高速鐵路橫貫云安境內。
【風景名勝】
杜鵑花生態(tài)觀賞園 杜鵑花生態(tài)觀賞園座落在云安六都鎮(zhèn)南面的石山群中。東西寬2公里,南北長3公里,總面積1萬多畝。該區(qū)有石山42座,具有形態(tài)各異的峰林、峰業(yè)和孤峰,各種獨特造型的石洞、石筍等,素有“小桂林”之稱。生態(tài)園以石山群為載體,集世界各種杜鵑花品種,分布在石山及周邊。同時,建設一批亭臺樓榭、人工湖、康樂設施及渡假村等,使生態(tài)園更具知識性、觀賞性、休閑性、娛樂性,成為華南地區(qū)最大的杜鵑花生態(tài)觀賞園。
魁巖 魁巖,位于云浮六都鎮(zhèn)大慶鳳樓村。在云安城南面5000米處偏西約500米,即見到魁巖山,魁巖位于該山東北側,為云安六都鎮(zhèn)五大溶洞之首,也是云安六都鎮(zhèn)最具文物價值的地方。據《東安縣志》載:魁巖“在縣東北廉馮執(zhí)中讀書于此,石刻馮詩及都督陳璘詩猶存。”據考,洞名可能來源于明萬歷甲午科舉人馮執(zhí)中在此洞讀書功成名就之緣故,或可稱這一帶巖穴之最。
云霧山 云霧山具有斷塊山性質,是數列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的總稱。各列山地都有許多小河造成的深谷和多級瀑布,水力資源豐富。山地高度一般為300~800米,最高峰大田頂位于信宜縣南部,海拔1704米。山地中有許多狹長谷地和石灰?guī)r溶蝕盆地。谷地亦沿構造線呈東北—西南向伸延,長10公里左右,寬約0.5~1公里。盆地中有一系列喀斯特殘丘地形。云霧山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濕度大。河流水量豐富,多深谷,并多直角拐彎。山上有松、杉、竹林,也產茶葉等。
白石西圳石林風景區(qū) 白石西圳石林風景區(qū)位于白石鎮(zhèn),包括丹山村、大寨村、楓華村,與白石鎮(zhèn)圩鎮(zhèn)僅一河之隔,三條自然村依山而建,可謂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村中地形屬低海拔山(丘陵)區(qū),幾座大山多以石灰石為主,如筆架山、青龍山、獅子尾、駱駝山等,大山經受著風雨的侵蝕,千姿百態(tài),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如抱仔石、豆腐磨石、白石巖篷、駱駝石等,白石河蜿蜒曲折流經山腳而過,細訴著世事的變遷,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山青、水秀、石美”的西圳觀光區(qū)。其實西圳村委還有一奇就是“樹奇”,在筆架山腳西圳大橋頭旁有一棵當地老百姓都叫不出名的大樹,該樹的奇就是冬天到時,每當樹葉落光則意味著氣溫下降,寒冬真正到來;每當枝頭吐芽,并在兩三天內長出嫩葉時,則昭示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距奇樹50多米處有一香火極盛的張公廟,該廟為紀念三羅民族英雄張元勛而設。
大云霧漂流度假區(qū) 云浮市大云霧漂流度假區(qū)以富林鎮(zhèn)東路村、山草村的大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勢為主線,總規(guī)劃面積8800畝,項目總投資1.5億元,包括:1,雙龍峽漂流及高排瀑布群:漂道總長2.5公里,其中洞穴漂道占800米;2,富林石林:包括石林巷道,石林漂道,石林迷宮和石林浴池,共30萬平方米,觀景棧道3公里;3,登峰索道、山游樂場;4,石林酒店:包括會議中心、客房、別墅。度假區(qū)充分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水資源,深挖大云霧山獨特而深遠的文化淵源,以發(fā)展低炭經濟為理念,發(fā)展生態(tài)休閑旅游,使之成為集富林特色文化、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富林文化中心”,形成富林獨特的紅色、生態(tài)、人文和諧共處的文化品牌。
【文化習俗】
看風水 新中國成立前,縣民信“八字”、信鬼神、信風水者多。平時遇到不順利、不如意的事就去占卦求簽、看相算命定兇吉。民間有算命先生根據出生年、月、日、時測算一個人的命運,俗稱批“八字”。一些人生男育女請算命先生定“八字”、批“年庚”。建造房屋請擇日先生選吉期,殯葬先祖請“地理先生”選擇“風水寶地”,遇疾病請巫婆神棍“辟邪驅鬼”,遇天災人禍請道士“做道場”、抬“菩薩”游鄉(xiāng),祈天神降福。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文化水平逐步提高,科學知識逐步普及,迷信活動大大減少。“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絕跡。80年代后,一些地方此類迷信活動有所恢復。
打醮 新中國成立前,不少村莊習慣“打醮”祭鬼神求安福。他們還成立“醮會”,規(guī)定每三年或五年“打醮”一次,每次l至3晝夜。打蘸時,在社壇或村外曠地搭杉棚、豎斑竹、立“山大王”、設醮壇、請道士打齋,做水陸道場。道士揚幡念經,煞有介事舞弄“蹈火炭”、“上刀山”、“打沙”等“法術”,最后頭扎紅巾手執(zhí)火把的道士由村人領著挨家挨戶至所有房門處撒“火粉”(香粉和松脂粉拌成),謂之“行鄉(xiāng)”,每到一處就抓一撮“火粉”向火把撒去,便立即現出一股藍色火團,即燃即滅,說是可祛邪凈煞。經;疾〉膵D女也要求道士向其身上撒一把火粉以驅走邪魔。同時,從社壇至村莊的路上沿途放“路燈”(用紙包一撮火粉擰成茨菇狀放在路上點燃而成),每隔幾米放1個,燃起來奇特好看。道士還由群眾簇擁著往河中放紙船和兩條小活魚,稱“放生”。新中國成立后,此舊俗已廢除。富林鎮(zhèn)云利醮會始于明、興于清、盛于民國、衰于“文化大革命”,每十年舉行一次(逢丁見醮),由開壇、巡游、行香、散醮四大部分組成。80年代后醮會恢復,并注入新內容,形成群眾性的文化活動。“一曲村歌傳唱”,“兩館開放(陳濟坤紀念館、云峰書院)”,“五晚大戲欣賞”,“一百幅書畫攝影展出”,“一千個雙喜大燈籠裝飾家家戶戶村頭巷尾”,“一千二百多人十里祈福大巡游”,“一萬份二十四版《云利老區(qū)》醮會?瘓蠹埌l(fā)行”。醮會期間,外出鄉(xiāng)親、外嫁女等全部回村。設盛大“百家宴”,每天開宴60席。搞千人集體朝拜儀式和千人十里祈福大巡游,途經7個村莊,萬人觀看。
安龍 新中國成立前,鄉(xiāng)民迷信“風水龍脈”,遇天災人禍則認為本村龍氣衰弱,便邀請道士“安龍”。其活動是:購長布1幅,模擬制成一條“蛟龍”,或在祠堂、社壇上用米堆成一條“龍”。然后召集全村人于附近山頂,由道士念咒語耍法術,從山頂順勢而下,“舞龍”到社壇或祠堂中。以為安了“龍”,全村人就平安無恙,丁財兩旺。新中國成立后,此俗已廢。
廟會 縣內一些地方有辦廟會的習俗。有的于每年(農歷)的同一日舉行,有的每相隔數年舉行一次。每當廟會日,當地百姓家家打米糍、包粽,設宴招待賓客,到寺廟參拜受供奉的神靈。有的地方還抬著寺廟供奉的神像巡游各村,曰“菩薩出游”,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富林鎮(zhèn)馬塘廟會三年舉辦一次。村民深信關公(廟內供養(yǎng)的菩薩)巡游能驅邪逐鬼、降福賜瑞、保境安民,來年更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所以民間信眾都以踴躍參與和主動捐資為榮。馬塘廟會由“開壇、出游、燒炮、散壇”內容組成,以“菩薩出游”活動為中心。菩薩出游從農歷五月初九晚上十二點鐘(子時)準時出發(fā)巡游,風雨不改,至第二天晚上巡游完十三甲,約六十個村莊后結束。
燒炮 明朝末期,“燒炮”這一民間習俗由佛山地區(qū)傳入縣境,民國期間十分盛行。“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認為是封建迷信活動而被破除。進入80年代后,此活動逐漸恢復。燒炮是社壇、廟宇祭祀活動一部分。燒炮時間與當地社、廟祭祀日一致。每當燒炮日,當地百姓聚集在一起參加燒炮活動。燒炮時,用一土制火箭把一鐵圈升上高空,鐵圈降落時眾人爭奪鐵圈謂之“搶炮”。奪得鐵圈者將主辦第二年的燒炮活動。當日,家家大擺筵席,招待親戚朋友。燒炮一般在廟前或社壇邊。炮架用竹木構成,高約10米。富林鎮(zhèn)民主村委會上坪崗村的炮架,高達3丈6尺(12米多),可謂縣境最高的炮架。云利搶花炮,是云利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例俗,每年兩次(節(jié)),一次是農歷二月初二日,又稱二月二開耕節(jié);顒拥攸c設在水口社壇,祭祀水口社百公。有句口頭禪“上下二云利,燒炮二月二”,即上云利村,下云利村,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都燒炮。另一個節(jié)俗是農歷六月初六。這是天氣比較炎熱,活動地點設在隍崗廟,祭祀三宮大王。建國前,搶花炮是當地最熱鬧的活動。燒“花炮”前,先用紅布包住杯口大的鐵圈放在鐵炮的頂端,點燃的爆竹臨近結束時,“轟”的一聲,將鐵圈(花炮)升上高空,搶花炮的人全神貫注那塊飛在半空中的紅布,跟蹤它落在何處,一旦搶奪到即到神臺前行禮。改革開放后,搶花炮是云利村民的隆重節(jié)俗,鄉(xiāng)親們都會提前一天張羅,待親朋好友到來后大擺筵席。除特邀的鑼鼓八音班于當晚開壇外,第二晚還有戲曲演唱,為寧靜的鄉(xiāng)村增添不少歡樂。
|